永教成职〔2021〕2号
永城市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年)
近年来,永城市职业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署要求,理解把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发展理念,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市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基本情况
1.1规模和结构
我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4所,3所公办(永城市职业教育中心、永城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和永城市第四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所民办(永城市中等专业学校),总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在校学生7300余人,教职工346人,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区域联动的职业教育体系。永城市职业教育中心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中职学校”、“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评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永城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2009年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11年-2013年,学校连续被教体局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19年被全国高校招生咨询会河南巡展组委会授予“全国高校优秀生源培养基地”的荣誉,事迹先后被《河南经济》、《河南人物》、《河南科技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2021年,我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针,继续按照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要求,统筹高中阶段招生管理,科学规划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目前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日趋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实现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突破。
1.2设施设备
随着政府财政的不断投入,我市职业学校硬件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教学楼、公寓楼、活动场地、实训基地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得到升级,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实践实训基地共计7个,实践教学工位800余个,政府和企业累计投入实践实训设备总价值2510万元,图书40000册,生均教学设备3438元。
1.3教师队伍
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有在编教职工256人,聘用教师90人,共计346人,师生比约1:21,其中“双师型”教师94人,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41.2%,硕士以上学历比例2%,在编教职工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为16.5%。与去年相比,“双师型”教师和聘用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其余基本与去年持平,今年共获省级优质课二等奖2人,市级优质课一等奖10人,二等奖12人。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我市职业教育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鼓励学子惜时如金、不负韶华。为了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素质,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课程,同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举办校园运动会、篮球比赛、合唱比赛、课间操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稳定,行为习惯良好,精神面貌积极向上。2021年,学生校考文化课合格率93.7%、专业技能合格率95.3%、体质测评合格率95.5%、毕业生毕业率97.7%,在2021年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3人,三等奖10人。
2.2就业质量
我市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能力养成教育,为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2021年,我市中职毕业学生共计1466人,其中就业学生数1264人(含对口升学950人),就业率86.2%,对口就业学生1217人(含对口升学950人),对口就业率为83%。多数毕业生都去了就业机会更多的地区和城市,部分留在本地企业和单位,第一年平均月薪在1600元-2200元之间,雇主对学生的技能素质、耐力和工作热情度都给予了肯定。
3.1专业布局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专业布局,突出办学特色,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适当进行专业动态调整。目前,重点发展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现代农艺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技术应用、机器人运用与维护、影视与影视技术、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机械加工技术等10个专业。
3.2质量保证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就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为职业学校提供了行动指南,对此,学校也积极贯彻落实。一是严格教学管理。成职教研室每年开展优质课和职教教学改革立项工作,以此引导激励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让教学研究常态化、精细化。二是优化课程结构。学校严格选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指定教材,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适时合理地修订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时比例,以打造“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高效课堂。三是开展技能大赛。由成职教研室牵头,本着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组织综合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先由各学校自行举办,选出成绩较好的参加市级比赛,最后参加省级比赛,开拓了“勇于竞争”、“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人人都参与”的好局面。
3.3落实教师编制,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我市在编中职教职工共计256人,2021年,各职业学校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参加国家级校长培训2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6人,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15人;参加省级班主任培训3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9人,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10人,除国培和省培外,学校每年坚持选送部分新任班主任和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去企业岗位接受实践培训,以提高技能素质。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成效
为强化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我市各职业学校积极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学校根据专业和课程设置,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形成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引企入校”、“产教互融”的合作模式。永城市职业教育中心与郑州度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永城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与河南达内科技集团、河南鑫尔诺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永城市第四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昆山优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江苏瑞天卓一通信有限公司、上海人本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共识,设立校企合作班,合作班目前已开设7个大类专业:摄影化妆、影视和平面设计、计算机(包含平面设计Ui设计方向、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方向、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机电技术应用(高铁制造方向)、学前教育(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机械加工技术和数控技术应用等,共计10个班,学生毕业后可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也可以选择对口升学,继续进修学业。“引企入校”、“产教互融”的合作模式,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补充了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的短板,巩固了校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关系,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
4.2学生实习情况
为保证学生安全有效地实习实训,各校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选择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设备完备、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每年详细制定顶岗实习计划,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书,并选派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2015年以来,我市参加顶岗实习实训学生累计1400余人。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4.3集团化办学情况
为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我市拓宽思路,调动全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自2017年起,永城市职业教育中心与永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办学,公办民助,用好用活民办教育扶持政策,目前两所学校的招生、教学、就业和升学质量均得到提升,学校整体规模得到快速发展,为以后我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各职业学校近年来积极响应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政策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社会民生的互动。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2021年,各学校继续面向全社会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培训采取线上和线下同时授课的方式,培训专业有计算机基础、保育员、花卉养殖、中式烹饪,汽车维修等。近几年来,每年平均培训1100余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5.2社会服务
在我市每年的“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永城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自发组织学校师生成立技术应用与服务团队,选派师生参与社区服务,开展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到幼儿园、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学校地处芒砀山旅游景区,每年的旅游旺季,都会选派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到景区无偿帮助工作人员引导游客,受到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的一致赞赏。
6.政府履责
6.1经费
政府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将职业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职业教育资金主要用于政策性经费支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生均经费拨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等项目。
6.2政策措施
政府相继出台《如何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的意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意见》、《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市新时代职教发展体系,为我市职普协调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在宣传方面,政府领导职业学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咨询”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宣传报导职教形势和政策,突显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倡导尊重人才、尊重技术、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在优化教师配置方面,核定教师编制,落实职业学校在岗位设置、用人计划、教师招聘、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自主权,领导学校建立一支校企跨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7.特色创新
案例一:
永城一职高创新办学模式,实施订单培养,大力开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学校曾先后与神火集团,永煤集团,芒砀山旅游公司,聚客隆超市,龙港商贸有限公司等合作,根据他们的用人要求,实施订单培养,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问题,2021年度共为他们输送毕业生126人,为校企合作积累了不少经验。
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三个,且运行良好,学生满意度很高。例如我们和江苏南通的一家大型服装厂合作,成立了永城市开拓制衣有限公司,把工厂建在了学校附近,解决了一大批学生的实习问题,很好的实现了“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专业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外两个校企合作班“高铁班”和“达内技能班”,在教学、实训、就业等方面已慢慢走向深度融合。对于工学结合,我校近几年进行了大胆尝试。首先,通过实地考察选出信誉好、劳动强度低、工资待遇好的企业,然后动员组织学生去顶岗实习。2021年暑假,学校组织部分符合实习要求的学生到南京、苏州知名大企业进行专业对口顶岗实习,班主任和实习指导老师带队,学生安全出校,安全回校,不但锻炼了思想,熟练了技术,而且还有可观的经济收入,深受社会和家长好评。
案例二:
永城市职业教育中心联合永城市中等专业学校
扎实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育人水平
学校遵循升学、就业两不误的办学宗旨,首先从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即边理论边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室里,老师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认真负责,以学生为主导,启发、诱导、提问、检查相结合,使学生易于听懂学会。实训室里,则是对理论的实践和检验,是一次熟练技能,学习创新的实践过程。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教学体系,完整的学案,细密的设计,灵活的作业,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围绕学生或讲解、或答疑、或提示,皆以学生为主体,一扫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听得新鲜有趣,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既教书又育人。三年来反馈的信息证明,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作风正、素质高、技术熟练,深受厂家的欢迎。
8.学校党建工作
2021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团结奋进,砥砺前行,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任务,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
在思想建设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始终把学政治与学业务相结合,作为提高党员干部和教师队伍思想素质,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学资料、听报告、上党课等多种方式,更好的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在组织建设上,坚持并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和教职工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凡事广泛征求党员、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知情度,增强透明度,扩大参与度;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实行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坚持做到材料翔实,程序规范,从源头上保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作风建设上,为了提高教职工职业道德素质,各校党员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学校、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监督网络,切实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9.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一)学校规模、基本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目前,我市职业学校容纳量有限,学校规模已满足不了招生需求,急需进行扩建。学校实训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导致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人才培养受限。
(二)专业课教师不足。学生的逐年增多,导致专业课教师在数量、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出现欠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靠经费自主聘请的专业课教师不稳定,流动性较大,技术性强的专业教师工资要求高,学校难以承担。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可操作、能落地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配套政策不健全,保障、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措施不够完善,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2.改进措施
(一)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架起校企合作桥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学校规模,满足学校日常工作需要,保证教学配套设施适时更新;政府主导,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发挥好企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
(二)职业学校坚持提质培优,提升办学水平和档次。把握好“提质”和“培优”两个关键,围绕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重点难点进行攻坚;继续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保障专业课教师质量;引领至少一所职业学校创办省级示范性学校,做好拓宽升学渠道的准备工作,积极探索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搭建学生继续深造学习的“立交桥”。
(三)采取各种形式办学,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我市于2010年被河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评选为职业教育强市,鉴于我市职业学校总量不足,设施设备老化,学校规模远远满足不了入学需求,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开办职业学校,鼓励吸纳社会力量联合办学,扩充职业教育规模。此外,根据我市九年级毕业人数,明年中招后入学难的问题仍然严重,大力兴办职业类学校,扩建现有学校容量已迫在眉睫。
图/文:市教育体育局办公室
编辑: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