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在由郑州大学、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主办的“功能分子设计与构筑前沿论坛”上,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哈特穆特·米歇尔被郑州大学聘为国际实验室首席学术顾问,并建立了“哈特穆特·米歇尔诺贝尔奖工作站”。这也是郑大建立的第四家诺贝尔奖工作站。
“米歇尔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化学家,这次合作将大大提升郑州大学在分子功能设计机理以及新的功能分子开发方面的研究水平,帮助该学科建设早日进入国际前沿研究领域。”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教授告诉记者,开放合作是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近年来,郑大引进了包括诺奖得主、外籍院士在内的近200名外籍专家来校工作,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及科研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这次合作将有力推动郑州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扩大学生海外访学和留学生招收规模,助推郑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李中军教授介绍说,郑大化学学科已经与法国科学院、俄罗斯喀山研究院建立了良好合作基础,下一步,将利用这些资源推进创建国家级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快推动郑州大学的国际化发展。
据介绍,哈特穆特·米歇尔出生于1948年7月18日,198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奥托拜耳奖,是近40年来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科学奖获得者。米歇尔教授致力于研究生物体的各种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2位因研究膜蛋白的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研究还涉及化学、药学等多个领域,有享誉世界的学术地位,是生物化学领域的学术权威。
新闻链接
郑州大学建立的4家诺贝尔奖工作站
2017年10月11日建立的“丹·谢赫特曼诺贝尔奖工作站”,由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教授与郑州大学合作设立。丹·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1982年4月8日,他在快速冷却的铝锰合金中发现一种新形态的二十面体相分子结构,开辟了研究准晶体的全新领域,于2011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2017年10月22日建立的“厄温·内尔诺贝尔奖工作站”,由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厄温·内尔教授与郑州大学合作设立。德国科学家厄温·内尔教授获得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国际生物物理学界的顶级专家。他主要从事钙离子信号传导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突触可塑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对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以及新药研发等有划时代的影响。
2018年10月28日建立的“巴里·马歇尔诺贝尔奖工作站”,由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教授与郑州大学合作设立。巴里·马歇尔教授是澳大利亚科学家,他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并证实了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被授予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2011年12月,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9年1月22日建立的“哈特穆特·米歇尔诺贝尔奖工作站”,由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特穆特·米歇尔教授与郑州大学合作设立。